皖江工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
皖江工学院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,毗邻南京、合肥两大省会城市,享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区位优势。学校前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,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,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,2018年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现称。学校以水利为特色,工学为主干,经、管、艺、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,定位为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。截至2024年12月,学校占地112.26万平方米,拥有霍里山和郑蒲港两大校区,总建筑面积59.84万平方米,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7037人,专任教师842人。学校设施完善,馆藏图书116.56万册,各类实验室60个,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、市级重点工程研究中心1个,校风秉承“上善若水、笃学敦行”精神,致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,向社会输送近3万名人才,并于2025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中位列第65名。
皖江工学院教学质量皖江工学院教学质量突出,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优化。专任教师中346人具有高级职称,792人拥有研究生学历(硕士和博士),其中包括长江学者1人、二级教授12人,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达227人。师资力量支撑省级教学团队10个、省级教学名师9人、省级教坛新秀17人。专业结构以34个招生专业为核心,形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(水利水电工程)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(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、地质工程、通信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财务管理等)。教学质量成果体现在考研升学率稳定在15%以上,就业率超95%,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;学校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、闻天班、华孚工程师班等特色工程,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,并结合地域产业优势布局就业实习基地,确保毕业生成为市场青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。学生素质培养成效显著,2025年学生祝锦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,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成果。
皖江工学院历史沿革皖江工学院历史沿革清晰反映其发展轨迹。学校前身为2008年5月7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河海大学文天学院,系河海大学与江苏大业投资有限公司、无锡市大业房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。2012年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,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,奠定本科教育基础。2018年经国家教育部评审,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,更名为皖江工学院,实现从独立学院到独立民办高校的转型。期间,学校于2015年启用郑蒲港校区,拓展办学空间;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2023至2025年连续上榜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,巩固安徽省前列地位。十余年来,学校坚持“以工为主、水利特色”的发展道路,从初创到稳步扩张,完成办学模式转型,如今作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,持续优化专业布局,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。
中文名:皖江工学院
外文名:Wan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
简 称:皖工
院校代码:14203
皖江工学院教育教学:皖江工学院教育教学体系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人文关怀,设有11个教学单位,包括水利工程学院、土木工程学院、电气信息工程学院、机械工程学院、财经学院、管理学院、艺术设计学院、基础教学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创新创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。专业结构以34个招生专业为主体,构建国家-省-校三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,覆盖工、经、管、艺、农等多学科,依托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,提供实验教学平台。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实践导向,实施“十大育人”工程和“三全育人”理念(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),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;校区管理采用“横切”模式,霍里山和郑蒲港校区各司其职,郑蒲港校区主要服务低年级学生,管委会下设综合办、教学科研办、学工办,保障教育连贯性。设施方面,教室安装空调,学生公寓配备独立卫浴、淋浴间和空调,图书馆功能多元,校园设经营服务业态20余种满足需求。教育过程融入人文关怀,例如2025年迎新活动中统筹志愿者力量提供免费接站、绿豆汤服务,并领导实地巡看保障细节;教学注重国际化发展,国际教育学院推动交流项目,巩固“上善若水”校训精神。